鯊魚保育
鯊魚「保育」在台灣


野生動物保育小組
台灣動物之聲第30期 / 2002
 


台灣人特殊的口腹之慾,使台灣成為全球鯨鯊的「終結者」。


由於過度捕捉,全球鯊魚漁場普遍面臨枯竭。(照片版權:S. Watts/WildAid )


只割鯊魚魚鰭,已是全球相當普遍的作法。圖中沒了魚鰭的魚身被沖上岸邊。(圖片版權:Galapagos National Service )


鯊魚雖已存在地球上達四億年,但照現在魚翅風行的情況來看,極可能會在十年內滅絕。圖中是台灣魚翅風乾的情形。(照片版權:R. Chen / WildAid)


5月3日「2002攜手保鯊魚」記者會上,左三~左六:台視總經理胡元輝、昭慧法師、呂副總統、Peter Knights。

  五月三日下午,一隻長達十五公尺、彷實體大小的巨型鯨鯊氣球,於台北市大安森林公園緩緩昇起,這是這隻鯨鯊氣球全球首度昇空,宣示鯊魚保育運動在台灣開始起跑。諷刺的是,就在當天晚上,宜蘭縣蘇澳鎮的漁民捕獲近年罕見的超大型豆腐鯊,重達16公噸、賣價超過百萬,捕獲漁民宛若「英雄」般被媒體爭相報導。

台灣是唯一吃鯨鯊的國家
  鯨鯊是世界上最大的魚類,體長可以長到18公尺以上,因肉質白而細嫩如豆腐,俗稱「豆腐鯊」,又因個性溫馴、行動遲緩,也稱「大憨鯊」。全世界,幾乎沒有其他國家地區吃鯨鯊,美國、澳洲、菲律賓、馬爾地夫等國家都已將其列入保育動物,而台灣卻是全球鯨鯊最主要的消費市場。

  早年,台灣捕獲的豆腐鯊數量雖多,但肉質比不上其他種類的鯊魚,故乏人問津、價格極低,每台斤才兩元,僅能充作飼料。後來高檔食材的鯊魚捕獲數量趕不上台灣人口腹之欲的消耗,加上台灣人好嚐珍禽走獸的奇特食慾,使得原本乏人問津的豆腐鯊,價格開始上揚,十年間價格翻了百倍。如今,經過廚師的美味烹調,不僅餐廳以每台斤五百元高價販售,劣質魚肉經食品加工後,還可做為干貝替代品及製成鱈魚香絲,因此價格飛漲,吸引漁民爭相捕捉。

  豆腐鯊對人類而言是毫無攻擊性的傻大個,平日只以非經濟性的浮游生物和小魚小蝦為食。正因為鯨鯊有表層巡游的習性及溫和善良的特性,因此很容易被漁民攻擊捕捉,甚至誤入定置漁網。台灣近幾年來每一年吃掉二百多尾鯨鯊,也是全世界唯一吃鯨鯊的國家。在澳洲西部是以海上觀賞鯨鯊為觀光號召,而在台灣,漁民只要看到鯨鯊便捕捉,連只有三百多公斤的年幼鯨鯊也不放過,甚至遠赴菲律賓非法捕捉或走私進口。  由於鯨鯊繁殖數少、成長緩慢,連菲律賓都已列為禁捕的保育類動物,海洋大學漁業科學研究所教授陳哲聰統計,豆腐鯊前幾年還可以一年捉到三百隻以上,由於濫捕,現在一年捉不到一百隻。由於近年來大型鯨鯊捕獲機率日漸減少,每當漁民捕獲時,在地方上是一項無比的「榮耀」,地方扶老攜幼到港邊觀看,蜂擁而上圍觀並拍照留念,甚至還有人爬到豆腐鯊身上比著勝利的手勢,在人潮中拍攝無法攝盡豆腐鯊全貌的照片。

  台灣並沒有需要倚賴捕豆腐鯊才得以維生的漁民,豆腐鯊通常是誤入定置網中,或是在鏢捕旗魚時所意外捕獲的--豆腐鯊對漁民來說是筆意外之財。相對於鯨類保育運動的發展,台灣對於鯊魚的態度則像是在開倒車。但是在目前法律無法保護,業者又以經濟利益為先的考量下,要保育鯨鯊簡直是難上加難,這要讓社會大眾揚棄味覺好奇以及觀賞圈養動物的心態,由觀念上徹底改變才有可能成功。

刀口下的掠食者--鯊魚
  鯊魚已在地球存活超過四億年,比恐龍還要長久。鯊魚是繁殖力低的魚種,母體每胎產子才2至100尾左右,而且成長速度緩慢,性成熟遲緩,約5、6歲至10歲才達性成熟而開始繁殖。鯊魚的海洋生態地位舉足輕重。在食物鎖鏈上站在頂點的位置,因此過渡的捕捉,對於鯊魚的存續將造成嚴重威脅,連帶破壞整個海洋生態的平衡。

  根據野生救援組織WildAid的調查,在海洋生態系中居於最高掠食者地位的鯊魚族群,已經因為過渡捕撈及消費而面臨數量銳減的危機。鯊魚數量的銳減將嚴重影響海洋生態,並且以人類無法預測的方式,影響其他的魚群數量。

  鯊魚因有壽命長、生長慢及性成熟晚的特性,因此易因過度的漁業活動而受到傷害。鯊魚漁業通常屬於極盛而後枯竭的模式,在世界上有許多地方,魚都被過度捕捉,有些鯊魚的數量已經減少了90%。許多海洋保護區,如加拉巴哥群島和可可島,經常因價值不菲的魚翅需求量增加而進行非法捕殺。

  重金屬、化學物質和廢棄塑膠污染海源,也對鯊魚造成傷害。世界上越來越多地區將海洋當做廢棄場,海洋與沿岸品質惡化,更加重對鯊魚的威脅與其食用者的健康。

  對鯊魚的誤解,讓人類對鯊魚的處境較不同情。其實,全世界最危險的鯊魚只有四種:大白鯊、牛公白眼鮫、污斑白眼鮫及豹紋鯊,大部份的鯊魚並沒有危險性,這是因為只有體長超過2公尺的鯊魚才有危險性,但有83﹪的鯊魚不滿2公尺。鯊魚會攻擊人類,可能是錯看成別的獵物或真的找不到食物,不過當牠們被激怒時,也會主動攻擊人類。鯊魚中只有珊瑚礁鯊會為了領土而戰,不過只要不激怒牠就會沒事。

  由於對鯊魚的認知不足和缺乏研究,造成鯊魚面對絕亡的厄運。人們對多數鯊魚的生態、生命週期、分佈、洄游及習性缺乏了解,也沒有研究出一套比較完整的管理方法去保護它們。不難想像在食物鏈中倘若少了鯊魚--最高掠食者,將意味著多少其他生物的命運終結!

救救鯊魚,別吃魚翅
  使用魚翅在烹飪中的習俗,據說是從公元前二世紀開始。原先只是中國南方的一道菜餚,一直到後來才遍佈到亞洲及世界各地有華人的地區。

  由於魚翅收取的過程非常困難和處理手續很複雜,所以價格昂貴,食用魚翅局限於上層階級。由於魚翅與社會階級有密切關係,同時這也是面子問題,魚翅羹在華人慶祝重要的場合,如婚禮、生日或商業聚會,幾乎被當作必備食材。在慶祝新年時,食用魚翅羹被視為重要的文化象徵,可藉以評量出主人的財富和慷慨,並顯示主人的好客。一位新加坡著名的主廚曾說:「您若不在婚禮上或重要晚餐供應魚翅羹,主人會被視為很吝嗇,不給客人面子。」

  魚翅羹是非常昂貴的一道菜餚,其價格是視在羹面有多少魚翅而定,一碗魚翅羹的價格可從台幣300元到台幣3000元不等。雖然魚翅的品質在烹煮羹湯時很重要(每束翅越長越厚,就意味著魚翅品質越好,價格就越貴),但魚翅本身是沒味道的。魚翅羹的味道主要是來自高湯的準備,基本的方法是用雞來燉煮,高湯和魚翅分別烹煮,上桌前再將兩種混合而成。

  一位新加坡的名廚坦承:「魚翅像麵條狀的軟骨組織,沒有味道,只靠高湯的味道而已。」香港一名料理魚翅二十多年老經驗的師傅也說,魚翅本身並沒有什麼味道,人們喜歡它是因為它的粘稠湯頭與配料,且古代人們到海洋捕鯊割翅甚為困難,魚翅才會與熊掌等物成為珍稀佳餚;隨著生活水平提昇,加上過往文化的傳承認知,享用魚翅羹就成了地位的象徵。

  廣東省營養學會理事長蘇宜香教授就指出,魚翅營養價值跟魚凍、肉凍差不多,不值得花大錢去吃它。蘇宜香說,連接魚鰭兩條針形骨之間的結締組織,經過加工後就成食用魚翅,主要成分是歸屬於纖維蛋白的膠原蛋白,其實膠原蛋白是營養學上最差的一種蛋白質,其氨基酸的構成不好,較不符人體需要,遠不如白蛋白、球蛋白,與其吃魚翅補充膠原蛋白,還不如喝牛奶有營養。另曾傳過鯊魚軟骨有防癌作用,但是1997年美國臨床腫瘤學會年會曾發表研究報告,證實純屬子虛烏有。

  但是,既使大多數人知道魚翅是沒有味道,或者偽魚翅充斥於市面,魚翅羹的需求量還是不斷提高。一碗魚翅羹可以高達台幣3000元,需求和獲利的增加造成對鯊魚族群莫大的威脅。全球所有地區都在尋求魚翅,而這也意味著99%的魚身被丟棄。在亞洲,魚翅是最昂貴的海鮮之一,由於經濟水平提昇,奢侈品市場也擴張不少,魚翅交易十年來增加兩倍。

  貿易資料顯示,全球魚翅交易在過去二十年急速升高。1980年乾魚翅國際交易總數3,011公噸、價值US$28,304,000,到了1989年已上升至5,910公噸(增加96%)、價值US$94,256,000--總值增加333%。1997年全球交易量更增加到7,048公噸!

  魚翅需求,是造成鯊魚危機的主要原因!

多數人不知道魚翅是殘忍得來的
  多數消費者不知道魚翅來源,在香港和臺灣所做的調查顯示,許多消費者都不知道魚翅是由過度漁業活動、非法捕捉,及只切除鯊魚鰭而得來的。

  巿場對魚翅的需求大增,導致鯊魚成為捕殺的目標,許多國家的漁船(包括台灣的遠洋漁船)在鯊魚捕捉上船後,因為船艙要預留給存放較高價位的魚類(如鮪魚和劍魚),於是只留下魚鰭,然後把魚身丟回大海,讓鮮血淋漓的鯊魚浸泡在海水當中。魚鰭被割下後,並沒有再生能力,許多失去魚鰭(包括尾鰭、胸鰭、背鰭)的鯊魚,沉沒海中後躺在海底扭動著,等待血液流盡而死亡,或者掙扎數天之久才餓死。

  國際上的拒食魚翅聲浪,約在十年前開始,雖然許多漁船均有這種斷鰭行為,此一事實直到約十年前才被偶然披露。一位澳洲記者意外發現在澳洲經濟海域內的日本漁船,活割鯊魚鰭,此情才被公諸於世,日本漁船也因此惡名昭彰,拒吃魚翅的呼聲也隨之而起。

  目前,割鰭已逐漸成為不可接受的事實。加拿大於1994年禁止魚鰭切除,但並未真正執行,直到1997-99年的管理法案生效後才實施。巴西政府在1998年發出聯邦法令,禁止所有領有巴西執照的捕魚船隻在巴西海域進行魚鰭切除。

  阿曼回教領域也禁止在他們的海域進行魚鰭切除。夏威夷州長於2000年6月簽署禁止魚鰭上岸時不得與魚身分開的法令。2000年12月美國立法禁止在該海域進行魚鰭的切除。稍早在加州水域及大西洋海域已禁止切割行為。

  在全球捕撈及食用鯊魚的地區中,由於華人社會對魚翅的特別偏愛,已成為保育團體重點關注的對象。臺灣不僅是主要的國際魚翅貿易國,它也是重要的捕捉鯊魚國之一。據台灣魚翅業者表示,近年來市面上魚翅的體積越來越小,應與過度濫捕鯊魚使得鯊魚無法正常成長有關。

「2002攜手保鯊魚」系列活動於台灣起跑
  連續三年舉辦的國際鯊魚研討會,今年主辦單位最後選擇在台灣召開,並不是因為台灣在鯊魚保育有什麼成就--原因正好相反,正因為台灣毫無鯊魚保育的意識。國人鯊魚保育意識的薄弱,可由前一陣子漁民捕獲鯨鯊的媒體報導中看出,大部分的討論都只圍繞在鯨鯊的體積及其市場價值,至於鯨鯊族群減少對於生態系,乃至人類最終福祉的影響,絲毫沒有任何觀點提出。

  為了要讓台灣民眾了解鯊魚保育的重要、善盡其身為地球村一員之責任,國際保育團體「野生救援組織」WildAid除了在台北舉辦「2002國際鯊魚研討會」(五月十三日至十六日),並且串連台灣政府、企業、媒體與非政府組織,發起「2002攜手保鯊魚」(Shark Friendly Taiwan)系列活動,期望透過多樣化的媒介,提昇國人對鯊魚保育及永續利用的意識。

  五月三日,世界最大的鯨鯊造型氣球選在台北市大安森林公園進行全球首度升空,為「2002攜手保鯊魚」系列活動正式揭開序幕。這次在台灣首度亮相的鯊魚氣球共有四隻,都是在美國手工打造空運來台,台灣是這批鯊魚氣球世界巡迴展示的第一站。四隻氣球中最大的一隻鯨鯊造型氣球,從頭到尾總長十五公尺,幾乎等於兩間教室的長度。其他三隻分別為鯨鯊、象鮫及大白鯊造型的固定式氣球,將隨著活動的推展在台灣地區不同地點展出。

  長期關心國際環境議題的呂秀蓮副總統,與特別來台灣出席本次活動的野生救援組織WildAid執行長Peter Knights先生、關懷生命協會創會理事長昭慧法師、台灣電視公司總經理胡元輝先生、美體小舖總經理張嬙小姐…等單位代表,共同主持鯊魚氣球的升空儀式,讓原本在海中稱霸的巨大生物鯨鯊,在台北市的天際線中升起。

  接下來「2002攜手保鯊魚」的系列活動,包括車隊遊行、影片首映、戶外園遊會等不同形式的活動。在影片部分,由藝人陳昇參與的「尋找自然方舟」加拉巴哥群島生態紀錄片,以及另一部專門討論鯊魚生態的紀錄片「刀口下的掠食者」,在台視及公共電視播出。此外,陳水扁總統、偶像孫燕姿及歌手陳昇也為這次的鯊魚保育行動錄製了公益廣告,於五月開始在各大電視頻道播出。藉由媒體宣導來教育消費者和改變消費習慣,並減少對魚翅及其他鯊魚產品的過度需求。

  除了媒體的宣傳之外,五月五日及十一日各有規模盛大的機車隊遊行及親子戶外園遊會,搭配系列活動的主題動畫「阿寶與鯊魚」登場,藉由活動主題能夠更貼近大眾及學童,使鯊魚保育意識向下紮根,在日常生活中實踐。之後,關懷生命協會將會把與野生救援組織WildAid共同製作的「愛鯊客」鯊魚保育教育光碟,在全台灣國小學校推廣,教育民眾減少對於魚翅的需求以及鯊魚保育的重要。未來,野生救援組織WildAid亦會將「愛鯊客」鯊魚保育教育光碟,推廣至亞洲其他地區及全世界。

台灣政府步調緩慢
  台灣目前在鯊魚保育上所面臨的困境包括︰民眾對鯊魚的誤解,認為鯊魚「窮凶極惡」,不值得同情;民眾好嚐珍禽異獸的飲食習慣以及好面子的虛榮心,非必要的消費惡習促使鯊魚銳減;漁民欠缺保育的觀念,縱使自知鯨鯊捕獲量越來越少、體型越來越小,但是因為「我不捉,別人也會捉」的心態,造成了大家毫無遊戲規則競捕的現況;政府不夠重視漁業資源的管理,投入研究的人力、物力太有限,讓過度漁業危害海洋資源的永續。

  雖然為了因應國際社會對鯨鯊保護管理呼聲日漸高漲,漁業署繼去年四月底實施鯨鯊漁獲通報制度後(迄今全省已捕獲八十二尾),最近又委託海洋大學水產資源研究小組與台灣定置網漁業協會合作,實施鯨鯊標識放流工作。四月八日在宜蘭東澳,十七日則選定台東成功鎮三仙台定置網,做第二尾鯨鯊標識放流。而台灣上一次的鯨鯊放流追蹤計畫,已是八十九年六月的事了。

  為因應全球生態資源保育的趨勢,農委會漁業署已研擬鯨鯊保育階段性計畫,第一階段將自今年七月起限制鯨鯊撈捕量,初步以每年八十尾為限捕量。然而,台灣過去三年來每年平均捕獲的鯨鯊數量也約八十尾,因此八十尾的限捕量實在意義不大。

  在華盛頓公約會議中,有人提議將鯨鯊和其他兩類鯊魚列入保育名單,雖未形成共識,但華盛頓公約組織仍積極要求各國進行鯨鯊相關研究,以訂出合理的利用管理方式。而過往漁獵鯨鯊,亦是台灣消費進口國的菲律賓、印度也迅速回應國際保育呼聲,公告禁止鯨鯊的捕捉與貿易。在此狀況下,至今僅做到捕獲通報的台灣,實在顯得野蠻和小器。

  其實,台灣學者喊鯨鯊保育已經十年了,但是從未獲政府重視。政府之所以遲遲不敢對捕鯨鯊的行為加以限制,主要是怕重蹈當年禁捕海豚的覆轍,引起漁民們集體抗議。但是,鯨鯊資源之保育及管理已是世界的潮流趨勢,而台灣又是鯨鯊的最大利用國,因此政府加緊對於鯨鯊保育,責無旁貸!

台灣應擺脫鯨鯊「終結者」的惡名
  根據海洋大學教授劉光明、莊守正於1996年的調查,台灣一年約可捕獲兩百五十尾鯨鯊,不過,鯨鯊的捕獲量正在下降,現在每年不超過一百尾,而且越捕越小。

  以成功港為例,成功港是台灣捕獲鯨鯊量最大的漁港,鯨鯊捕獲數每年約廿到卅尾,其中,八十七年曾有捕獲卅七尾的紀錄,但若和廿年前相比明顯減少一半,而捕獲的鯨鯊體積也越來越小。鯨鯊成熟時約為二十到三十歲,體長在九公尺以上,但成功港捕獲的鯨鯊從四年前每尾平均近六公尺減為四公尺多,體重也由平均每尾一千五百多公斤降為六百四十多公斤,許多都是未成年的個體,牠們還來不及長大,就祭了台灣人的五臟廟。

  嚴重的是,台灣每年還從印度、印尼、中國大陸及菲律賓等國家進口,從菲律賓是走私的,從印度每年進口約兩百噸鯨鯊肉,而進口的鯨鯊肉混雜在其他種魚類中,在沒有管理下,台灣鯨鯊進口量誰也無法估出。不過,台灣是全球唯一吃鯨鯊的地方,原本沒有市價的鯨鯊,在台灣商人收購下,許多地方也開始捕起鯨鯊。

  根據聯合國糧食與農業組織的「捕鯨鯊衝擊調查報告」,以印度為例,在 Bohol海的兩處獵鯨鯊地點,1993年到1997年,一處每條船鏢到的鯨鯊數從4.4尾降到1.7尾,另一處從10尾降到3.8尾,而印度多數鯨鯊肉都出口到台灣。

  至今,人類對於全世界最大的魚兒--鯨鯊,習性、洄游路線、繁殖等生態,所知非常有限,僅知牠廣泛分布於南北緯三十度間,是大洋回游魚類,通常跟著潮流走,牠沒有其他鯊類的尖銳牙齒,屬於濾食性鯊魚,溫馴沒有攻擊性,由於台灣東部有黑潮經過,所以鯨鯊會循著黑潮從菲律賓到台灣恆春、東部海岸、日本,而澎湖一帶海域則曾有鯨鯊繁殖的記錄。

  其實,鯊魚極具觀光價值--一尾活鯊魚的價值遠超過一尾死鯊魚。以鯨鯊為例,台灣的盤中飧,到了西澳海岸卻是與人和樂共存、每年至少帶來兩億生態旅遊收益的主角。希望哪天這些體型龐然的「溫柔的巨人」來到台灣海域時,等待他的,是一雙雙願意陪他同游共潛的溫柔眼神,而非餐桌前手持刀叉的貪婪目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一珊 的頭像
    一珊

    黑金。黃金。一珊一珊亮晶晶

    一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